
近日一項本地調查發現,青少年及兒童面對喪親,超過四成個案會孤立自己,害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,兩成七個案對未來感到迷茫及失去人生方向。發現近四成個案表示,面對喪親之痛,與在生父母或照顧者關係變得疏離;也有四成四個案,不願意在學校談及至親死亡,擔心被人標籤及覺得難以啟齒。香港的兒童及青少年實在有早日接受「生死教育」課程的必要,及早認識「死亡」,從而積極面對生命。
影響兒童及青少年死亡態度的相關因素包括四方面。第一是「年齡」:年齡與死亡概念的關係非常密切,不同成長階段對死亡的理解、接受程度和反應都不樣。第二種因素是「情緒」:當兒童及青少年瞭解死亡是不可逆的事實時,他們初時會恐懼、焦慮,這些情緒因素是他們經歷成長的重要階段,對他們的人格發展會產生巨大的影響。第三種因素是「生活經驗」:包括父母的態度、宗教信仰、死亡經驗、文化、社會規範等皆會影響。第四種因素是「媒體」:兒童與青少年在解釋死亡的原因時,普遍都會受大眾媒體所影響。
兒童面對死亡一般有七種最容易出現的共同反應。第一種反應是「否認」:指因某人死亡導致情感方面的障礙,如孩子無法接受父親或母親已死的事實。第二種反應是「身體上的困擾」:孩子經歷的心理壓力可能會直接反應在身體上,如果孩子在居喪期間,生理上有不正常的現象,可能是身體哀悼的方式。第三種反應是「對死者或對其他人的敵意反應」:孩子會覺得別人背叛了他;孩子可能因喪親的劇痛而導致人格的改變,孩子可能會對老師或朋友出氣,又或將目標轉到醫護人員身上,也可能會怪母親在父親生病時沒有好好照顧他。第四種反應是「代替」:指孩子想以某一位生者(甚至自己)取代死者。第五種反應是「理想化」:孩子只選擇記取死者好的一面,並把這些記憶加以偶像化。第六種反應是「焦慮及驚慌」:這兩種對死亡的心理反應,最容易誘發其他心理症狀,需要隨時間慢慢適應過來。第七種反應是「害怕自己或父母會死亡」:孩子遭遇重大的損失,蒙受極大傷害,所以害怕自己或與自己親近的人會再死亡。
要協助兒童面對死亡,要注意一些原則。首先要知道溝通過程中,誠實才是上策,不要以欺騙的安慰或神話來告訴兒童,不實的言語只會讓他們無法分辨事實,更不要推搪:「你長大就會知道了……」。另外,要因應孩子的發展階段,以其能接受的方法,以簡單短語,坦誠相告。期間,我們要幫助孩子表達他們的感受,允許兒童表達他們的任何情緒與想法,甚至大聲哭喊出來,他們需要有機會「說出來」而不是「被告知」,所以,父母要當傾聽者的角色。要注意兒童的個別差異,因為兒童對死亡的態度,受很多因素的影響,對死亡的情緒反應也不同,所以不應以某些必然的模式去處理或對待不同的兒童情緒反應。父母不要隱藏自己的悲痛不讓孩子知道,坦承表達自己的悲傷。不要只倚賴其他人代替你去幫助你的孩子。父母才是最有效的關懷者。持續不斷的愛是最大的成長泉源。
影響兒童及青少年死亡態度的相關因素包括四方面。第一是「年齡」:年齡與死亡概念的關係非常密切,不同成長階段對死亡的理解、接受程度和反應都不樣。第二種因素是「情緒」:當兒童及青少年瞭解死亡是不可逆的事實時,他們初時會恐懼、焦慮,這些情緒因素是他們經歷成長的重要階段,對他們的人格發展會產生巨大的影響。第三種因素是「生活經驗」:包括父母的態度、宗教信仰、死亡經驗、文化、社會規範等皆會影響。第四種因素是「媒體」:兒童與青少年在解釋死亡的原因時,普遍都會受大眾媒體所影響。
兒童面對死亡一般有七種最容易出現的共同反應。第一種反應是「否認」:指因某人死亡導致情感方面的障礙,如孩子無法接受父親或母親已死的事實。第二種反應是「身體上的困擾」:孩子經歷的心理壓力可能會直接反應在身體上,如果孩子在居喪期間,生理上有不正常的現象,可能是身體哀悼的方式。第三種反應是「對死者或對其他人的敵意反應」:孩子會覺得別人背叛了他;孩子可能因喪親的劇痛而導致人格的改變,孩子可能會對老師或朋友出氣,又或將目標轉到醫護人員身上,也可能會怪母親在父親生病時沒有好好照顧他。第四種反應是「代替」:指孩子想以某一位生者(甚至自己)取代死者。第五種反應是「理想化」:孩子只選擇記取死者好的一面,並把這些記憶加以偶像化。第六種反應是「焦慮及驚慌」:這兩種對死亡的心理反應,最容易誘發其他心理症狀,需要隨時間慢慢適應過來。第七種反應是「害怕自己或父母會死亡」:孩子遭遇重大的損失,蒙受極大傷害,所以害怕自己或與自己親近的人會再死亡。
要協助兒童面對死亡,要注意一些原則。首先要知道溝通過程中,誠實才是上策,不要以欺騙的安慰或神話來告訴兒童,不實的言語只會讓他們無法分辨事實,更不要推搪:「你長大就會知道了……」。另外,要因應孩子的發展階段,以其能接受的方法,以簡單短語,坦誠相告。期間,我們要幫助孩子表達他們的感受,允許兒童表達他們的任何情緒與想法,甚至大聲哭喊出來,他們需要有機會「說出來」而不是「被告知」,所以,父母要當傾聽者的角色。要注意兒童的個別差異,因為兒童對死亡的態度,受很多因素的影響,對死亡的情緒反應也不同,所以不應以某些必然的模式去處理或對待不同的兒童情緒反應。父母不要隱藏自己的悲痛不讓孩子知道,坦承表達自己的悲傷。不要只倚賴其他人代替你去幫助你的孩子。父母才是最有效的關懷者。持續不斷的愛是最大的成長泉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