承傳發展優勢 校本培育學生 成三好允畋人
採訪:李善洐
佛教黃允畋中學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,1981年創校,校風淳樸,致力培育學生全人發展,學生明理守規,秉持校訓「明智顯悲」精神,積極進取,學以致用,貢獻社會,服務人群。學校歷經41個年頭,歷任校長均重視學生的成長,成立培育委員會、義工小組,讓學生每年參加義工服務,實踐「做好事,說好話,存好心。」未來學校發揮校本特色,在以下各方面著手進行。課程滲入多元化、全方位的學習模式,提高教學質量,提升學生的思維訓練,增強學生學習水平及態度。
全人發展 多元活動
學校深明「學會學習」才是教育的皇道。現時提倡的自主學習正因如此,學校致力讓學生成為「自律、自信、自強 」的三好允畋人。
在教與學方面,課程趨多元化,從往昔的學業導向,轉為語文能力與共通能力的培養,令學生學會學習;由單向教學,改為讓學生經歷過程的全方位學習;我們重視專業回饋、培訓,讓老師掌握更有效的學與教方法,建構六年一貫的校本課程。透過公開課、課堂研究,鼓勵老師互相觀摩,分享教學心得,使學校成為一個尚學社群、學習型組織,促進老師專業成長,加速突破,提升學與教質素、成效,讓學生想學、會學、學會、自學。 |
|
全方位學習 跨學科活動
學校在課程上以全方位的角度讓學生學習,學校與香港中文大學共同設計STEM課程。校本STEM學科是以發明為主,與德育及公民教育組進行跨學科合作。
學生先透過探訪老人家、義工服務等形式,對長者了解更多,從而發現其需要,再進行發明。學生正正透過探訪、服務,發現當中不少獨居長者需要坐輪椅出入。學生從中得悉電動輪椅的成本昂貴,因而發明「電動輪椅推動器」,並取得專利。整個學習過程,學生透過生活體驗以「存好心」出發,實踐「做好事」,因著為他人設想,從做中學、學中做,得以完成發明。
因此學校在課程設計上,以生活化為目標,培養學生良好品德,提升學習動機。
學生先透過探訪老人家、義工服務等形式,對長者了解更多,從而發現其需要,再進行發明。學生正正透過探訪、服務,發現當中不少獨居長者需要坐輪椅出入。學生從中得悉電動輪椅的成本昂貴,因而發明「電動輪椅推動器」,並取得專利。整個學習過程,學生透過生活體驗以「存好心」出發,實踐「做好事」,因著為他人設想,從做中學、學中做,得以完成發明。
因此學校在課程設計上,以生活化為目標,培養學生良好品德,提升學習動機。
校本課程 推動學習
常言道:「教育就是以生命影響生命」,因此學校建設學習型文化,教師以設計校本課程為領,讓教學更聚焦,讓學生學習更有動力。當中以學生為主體,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,以啟發誘導為主要方式,以情感激發為切入點,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,獲得敏銳的感受,激發深刻的思考。
在應用課堂教學,是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學習、交流、討論、發言、聆聽,從中獲得的知識,並感受到學懂了、會學了、想學了,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課堂教學。
教師從課堂後作教學反思,以回饋教學成效,讓課堂設計更貼近學生的生活、學習的程度、學習的需要,簡言之是為校內學生度身訂造課程,讓學生發揮創意潛能。
在應用課堂教學,是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學習、交流、討論、發言、聆聽,從中獲得的知識,並感受到學懂了、會學了、想學了,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課堂教學。
教師從課堂後作教學反思,以回饋教學成效,讓課堂設計更貼近學生的生活、學習的程度、學習的需要,簡言之是為校內學生度身訂造課程,讓學生發揮創意潛能。
校長感恩
李鏡品校長道:「教育是育人,因此教育是給予機會。過往自身的成長獲得不少的機會。在予與取之間,現時期望可作『予』的角色,以回饋一直以來支持及鼓勵自己的每一位,亦寄語學生可以將來懂得回饋社會。」